fbpx

TFT 故事棧

帶動校園新文化——營造師生認同與教學創新的學校

文|第四屆TFT計畫成員 陳安怡

我們得到「我學會了」

小右家裡經營鎮上著名的美語補習班,爸爸媽媽都是認真且不斷創新課程的英文教師,而小右在課後也會參與英文課程進行學習。有一天,  媽媽在臉書標註了我,書寫的內容以「孩子教我的一堂課」為標題,談及孩子在課程進行中,因為錯誤無法獲得獎勵而有些情緒,但屢次要爆時,都自我調解,之後,媽媽好奇孩子在學校是否也是遇到問題時容易有情緒。(以下對話轉自家長的臉書)

「在拯民不會像這樣答對問題就有一分。在拯民,我們犯錯都是可以修改的。 」

「在拯民你們答對都是得到什麼?」

「我們得到『我學會了。 』

這段對話,對我及家長都是一個提醒——推動品格並不是只有口號,孩子們由境教、他人的身教及課程、生活中不斷學習,配合課程創新,其中使用的策略必須有所平衡,獎勵制度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但同時也須考慮到未能挑戰成功的孩子,能以什麼肯定,讓他不斷成長,並相信自己能進步。

「共好」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及方向,當有人不給予尊重,就無法享受其中的美好,如同期末與孩子一對一面談時,孩子說:「我可以帶著大家一起好。 」這些二年級的孩子,在行為及語言的展現,都讓我們看見這些美好是可能的,並營造出我們特有的學校文化。

從「應該這樣做」到「我還可以怎麼做」的轉變

回顧兩年前,我以為自己具備批判能力,常常抨擊教育現況、指責相關人士的處理態度及政策。但在這兩年間,我發現當初的批判僅是批評,有太多的問題非表面所見;唯有透過層層抽絲剝繭,才能真正的見樹又見林。當我們納入更多因素去思考教育問題——包括決策者的角度、現場教師的看見、家長的難處、甚至是孩子的性格等因素,都讓我能更有彈性的處事,有更廣的嘗試及接受新知。

當初,希望帶入幼教的主題設計的想法,進行課程創新,同時也盼望提升幼教與小學的銜接,促進彼此交流,因此與大學師培及相關社會創新團體接洽,準備一連串的合作計畫。雖然進展速度緩慢,但這樣的慢也隨著我在現場的看見及省思,不斷的修正,反倒從中有更多的串連資源機會及成長。

毋忘初衷的同時,原本冒冒失失的我,逐漸多了些穩重,和突破自我原本的能力。過程中,我也始終帶著成長思維去擁抱挑戰。我相信教育的可能性還有很多,因為在這個現場,有許多在不同領域卻同樣關注教育的人;因為相信,所以我持續看見教育現場我還可以怎麼做的可能。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