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週,以艱困做為一年的開始,相信這一年已沒什麼困難足以打敗自己的決心。
這一週,對孩子愈來愈嚴格與要求的自己,時常在發布一項指令後,看著孩子想著:「倘若我將來成為母親,會不會變成推著孩子走向懸崖的虎媽?」現在的我,一反開學初將七矮人視為嬰孩般疼愛的態度。或許正因為天天膩在一起,看見他們因為習慣依賴,無能力為自己解決事情甚至負責。因此,我選擇放手讓他們為自己尋找答案。
本周做了幾項不同的嘗試:
【回不去的校車】
在周三僅半天的上課時間,我放任班上吃得慢的女孩慢慢吃午餐,甚至吃到放學路隊解散,而女孩的校車也已開走。當孩子獨自留在教室時,我只是問她:「你可以選擇慢慢吃,但校車並不會因此而等你,而現在無法回家了,我們可以怎麼解決?」
女孩在當下未回應我,而請她抽情緒卡時,「震驚」更加驗證了她的反應。女孩似乎無法相信,我真的讓校車就這麼離去了。雖然事後,女孩的母親仍舊來學校接她。但我可以看見,她在周四周五時,吃飯的速度明顯進步了許多。
【取消玩樂】
在今日,一名過去經常來學校陪伴孩子的志工姐姐,特地回來找孩子們。姊姊四處發送親自印製的照片送給孩子,過去經常擔任營隊隊輔姐姐的我,非常理解在陪伴孩子過後,留下的牽絆與思念。孩子們見到姐姐回來時,也顯得無比開心。
但就在中午時,班上的孩子因為訂正功課,速度已經慢了許多,直到午休鐘聲響起仍未清洗餐具。被我趕去洗碗後,卻遲遲未見孩子歸來。因此,我把孩子叫回來,詢問他們原因。孩子則說:「因為在洗碗槽那被志工姐姐攔下來拍照了。」當下,我問了孩子:「所以,你認為我應該要去罵志工姊姊嗎?因為她不該找你拍照?」兩名孩子沉默不語。
最後,我取消他們的玩樂時間,請他們盡速完成自己的打掃工作。但也因在窗邊大聲斥責孩子,我想或多或少志工姐姐聽到了。雖然心裡有一絲愧疚,但更感受到過去擔任志工服務與此刻做為一名教師的差異。
「有天當我離開這裡,對於孩子,當然心中有著牽絆與無數的想念,但更希望離開後,孩子能學會為自己負責、為自己解決問題。因為我的想念與牽絆,永遠無法替他解決所有的人生課題,唯有教會他的能力可以。」
【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今日,我讓孩子嘗試相互指導,共同訂正作業。完成訂正的同學,坐到仍在訂正的同學身邊,並請他們不要立即說出答案,而是看著同學哪裡不會,試著只告訴他,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如:告訴他不會寫的生字在第幾課,可以趕緊翻到那一頁找答案。孩子們彼此相互學習,在當下,我著實看見他們成長。
下一節課,我做了個相當冒險的嘗試。我讓孩子們相互改著彼此的圈詞小考。果然不出我所料,在上一節課我直誇他們各個都是優秀的小老師後,孩子開始以身為一名「老師」為榮,毫不客氣的大肆批改,以鉛筆不斷圈著對方的錯誤,甚至批改得過於嚴苛。最後,當孩子拿到自己的作業簿後,皆相當不滿。有孩子哭了、有孩子因此而感到憤怒。但在當下因下課鐘聲已響,準備要盛飯用餐。我並未有時間談及這個問題,僅是讓孩子選擇要飯後訂正或是訂正完在用餐?孩子選擇了後者,但拖拖拉拉的行徑,最後我還是以大聲斥責作為收場。
責罵,的確是短期看似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但我知道,一旦開始責罵,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再度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的選擇權。下次當遇到相同情況,我更該讓孩子與我試著討論、提出方法解決問題。
近期不斷思索著個人的教育理念與風格,而今日書車來訪時,所閱讀的《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書裡寫到: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要試著放手:自己能夠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幫助。
或許在外人看來,一年級的確就是個孩子。但我更確信,這群孩子他們能夠學習為自己負責。願看似「虎老師」的我,能與孩子並肩走在一條不是很舒適的道路上,過程中有些顛簸,但我們都能看見未來那個更好的自己。
黃晴雯
第三屆TFT計畫成員,任教於花蓮縣富里鄉
社工系的學養訓練結合我以「服務人群」為本的人生志向,開啟了我與TFT相識的契機。 因著「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我選擇走進第一線教育現場,我深信,唯有深入瞭解,才能看見服務的需求、甚至是制度的不足,最終才能以服務為目的,進行社會上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