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不可或缺的教育合夥人—家庭和教育系統的協力關係

如何賦能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和發展,一同為孩子營造優質且一致的教育環境?

大體而言,教育系統會透過以下兩個機會點和家庭互動,共同形塑孩子受到的教育品質:入學後與學校親師合作的程度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品質,孩子放學後學校教育也會透過家庭教育持續發酵。以下各段分別討論在台灣,教育系統在這三個層面如何與家庭互動,而這樣的互動連結關係又會如何影響優質教育的實踐。

學校和家長的協作關係在偏遠地區維繫困難

學齡後,孩子接受的教育品質從家庭主責轉由學校與家庭一同把關,透過親師溝通協作,一同維護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品質。針對學校與家長在教育上的分工協作關係,《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1第四條規定家長1為維護子女學習權益,並協助其正常成長,應負的責任包括「注重並維護子女之身心及人格發展;輔導及管教子女,發揮親職教育功能;配合學校教學活動,督導並協助子女學習;與教師及學校保持良好互動,增進親師合作;積極參與教育講習及活動;積極參與學校所設家長會;其他有關維護子女學習權益及親職教育之事項」等,視積極配合並參與學校教育為家長的基本責任。

而學校作為教育專門機構,除了積極維護學生受教權,也有連結家庭教育機構與團體,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相關知能的責任。根據《家庭教育法2第十三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另應會同家長會對學生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實際照顧學生之人辦理親職教育。」除了參與學校辦理的親職活動,家長也可以透過成為學校的義工、支援教師的教學活動,或者透過家長會參與學校行政管理政策的制訂,向學校反映意見,改善學校的政策等多元的方式3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共同教育下一代。

然而,即便有上述多元的家校合作管道與機會,在偏遠地區學校,家長對於學校教育的低度參與仍時常是學校辦學的重大挑戰。根據兒福聯盟2017年偏鄉孩童課後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調查4顯示,約九成教師認為偏鄉家長欠缺看顧孩子課業能力、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亦少, 八成二教師擔心偏鄉孩童升國中後課業會跟不上其他同學,三到五成教師憂心偏鄉孩子升國中後會學壞,還有七成教師經常得介入補充偏鄉家庭的功能。

學生放學後的教育活動:城鄉狀況有落差

放學或放假離開學校後,孩子的教育並不因此中斷,而是會透過課後學習以及家庭教育持續發酵。學生放學後的教育環境若能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將能建立起穩定一致的支持網,共同支持於孩子學習和發展;反之,若學生放學後的環境較不穩定,將和學校教育相互拉扯,進而影響孩子接受的教育品質。

在台灣,許多學生放學後會到安親班和補習班等課後學習機構,持續學習。兒福聯盟長期追蹤調查台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其中2012年報告5點出台灣課後照顧環境普遍存在三個問題:上安親班時間過長、課業壓力大,以及課後照顧環境安全問題。在台灣,三、四年級學生有高達近八成課後有安排安親、補習、才藝或課輔,其中甚至有超過一成以上的孩子會在課後學習機構待到晚上快九點才回家,然而,其中超過四分之一(26.8%)的國小學童,參加的是沒有立案的安親班或補習班。而上課後照顧的孩子中,有近六成表示安親/補習班常常出額外的作業、近五成表示常有額外的考試,甚至會做排名比較,課後學習機構引發的學習壓力影響孩子快樂學習,是經常被社會關注的教育議題。

然而,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2004年學生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6顯示,課輔及補習人數也呈現「城鄉差距」,都市的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人數比例或時間均較鄉村與城鎮高。兒福聯盟2017年兒童課後照顧報告4中針對偏鄉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進行調查,也發現有17.7%的偏鄉家長在外縣市工作,無法每天回家,使得孩子放學後得自行打理或仰賴學校提供餐食,甚至須協助分擔家務家計,課後缺乏家人照顧指導其學業。

孩子期待的寒暑假期對出身不同的孩子也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此外,孩子期待的寒暑假期對出身不同的孩子也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對都市孩子來說,才藝班或是國內外旅遊等課後活動總是讓課後或是假期生活更加精采,但對偏鄉孩子來說卻總是要在打工或是幫忙家務中度過。兒福聯盟在2016年「台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報告7中,調查發現偏鄉學童很少旅遊的經驗,近三成偏鄉孩子過去一年未曾與家人出門過夜旅行,比例是都市孩子的1.9倍;九成二偏鄉孩子過去一年無出國旅遊經驗,比例是都市孩子的1.2倍。對偏鄉孩子來說,將近四分之一的偏鄉孩童需要在課後幫忙家裡做生意,一放假就是另外工作的開始,而需要打工賺錢的比例,也比都市學童高出4.1倍。

大家怎麼做?

如何賦能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和發展,促進學校、家庭發展互利共好的夥伴關係,一同為孩子營造優質且一致的教育環境?以下蒐集國外的相關經驗,希望能從中彙整出可供台灣借鏡的前行方向:

賦能教育生態系中的其他重要角色,掌握參與教育所需的資訊、能力和自主權

◆ 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 贊助的行動研究計畫發現在巴基斯坦三所女校中,提供家長和社區成員有用且易懂的資訊,讓他們實際參與學校建設、師資雇用,和校安維護的相關討論與決策後,學童的入學率和學習表現都有所提升。

◆ 在美國加州,家長優質教育學校 (Parent Institute for Quality Education, PIQE)自1987年來協助將近38萬名移民家長增進與孩子學校教育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賦能移民家長支持自己的孩子在美國教育系統中成功,取得更好的學業和升學表現。

1此處所稱的家長,指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之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

參考資料列表

  1.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2012年4月24日)
  2. 家庭教育法(2019年5月8日)
  3. 朱啟榮.(2019).“家校合作關係對學校文化的影響”. 灼見名家
  4.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7).“學校,成了偏鄉孩子的家?”.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年台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6. 自由時報.(2004).“75.6%高中生 校外補習”. 自由時報
  7.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每四位窮孩子,就有三位來自偏鄉地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