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打破偏鄉學習疆界—薏慈透過遊戲設計,讓英文走入孩子的生活

採訪/撰文:周宜賢

出身非外文相關科系的第六屆 TFT 計畫成員王薏慈,走入現場,陪伴孩子從面對英文時的手足無措,從生澀到信心滿滿,從怯懦到踴躍且自然的用英文回答問題。孩子與薏慈踏著堅定且沉穩的步伐,共同創造屬於每一個人的改變。

偏鄉教育的難——孩子缺少接觸英文的機會

在偏鄉的文化脈絡下,英語對於孩子而言較為遙遠,相較於生活在都市的孩子而言,日常生活少有接觸英語的管道與刺激。剛進入學校的薏慈,發現孩子習慣老師以中文教授英文課,因此,當孩子聽到薏慈用英文授課時,感到錯愕惶恐,頻頻表達希望老師以中文授課的意願。      

除此之外,課堂中因為班上程度落差,部分家長會將孩子送往美語補習班額外補強。然而,有些孩子跟著學校的教學進度,學了一年英文,卻連說出自己的英文名字、流利的唸出 A 到 Z,都有一定的困難。

讓孩子沈浸在英文的樂趣中,使英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老師原來我每一次都有舉手回答,所以我慢慢的在進步。

面對班上孩子英語程度的落差,薏慈決定擴展教室內外的學習界線。在課堂中加入「尋寶遊戲」的教學元素,經由設計過的團隊任務,讓孩子學習與團隊協力合作,一起在過程中開口說英文解決問題。若是藉由彼此合作提升全體能力的組別,甚至可以獲得雙倍獎勵。同時,藉由「課堂自省單」的設計,協助孩子建立自我檢核與認知能力,在每堂課結束後,孩子可以運用自我檢核表,回顧自己成長與進步的歷程,為自己曾在課堂中做了哪些「好的表現」寫下具體的呈現方式,有位孩子就曾寫下:「老師原來我每一次都有舉手回答,所以我慢慢的在進步。」薏慈讓孩子勇敢嘗試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方式,老師不再是孩子學習路上的唯一評價者。

為了讓家長得以從試卷以外的角度,真實的感受孩子的成長。聖誕節時,薏慈與學校合作,嘗試讓孩子將喜悅帶入社區之中,所以帶著孩子們踩街唱聖歌。藉由「回家朗誦文章的集點紀錄本」與「Google Classroom 口說任務」結合數位的力量,鼓勵孩子在家人面前朗誦英語文章,也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以不同的角度看見孩子的成長。薏慈希望幫助家長理解即使不用評量成績,也能看到孩子正穩穩地走在進步的路上,持續浸潤於英語式的學習環境,孩子的學習將跨越教室的框架與限制。

孩子成長的另外一面,則不斷從教室內發芽、生根。為了學習步伐較緩慢的孩子,學校開設英語學習扶助班,但對於學習扶助班的孩子而言,「學英文對他們而言就是『學英文』。」沒有動機與熱情深入探索英語的世界,有位孩子一開始甚至拼不出自己的英文名字,但薏慈溫柔而耐心的陪著他一步一步找回最初熱愛學習的心,慢慢地,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薏慈的認真,因此自己也開始認真對待這樣的學習課程,只要一學到新的單詞,就會立刻跑到薏慈身邊,笑逐顏開的和她分享喜悅。

從英文找到自信——孩子從台下的學習者,成為台上的教學者

隨著彼此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薏慈越能感受到孩子更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英語,他們可以很大方的和彼此用英文打招呼,甚至越來越積極爭取在全校面前表現自我。

薏慈與孩子嘗試了脫口秀、短劇場、角色扮演,試著讓孩子以簡單的英語帶領全校沉浸於英語的潤澤。那些純粹的好奇與旺盛的求知慾,讓孩子爭相搶著上台表演,甚或主動詢問薏慈每日一句的意涵,只為竭力理解台上其他孩子的演出。如此種種,讓薏慈甘願每週花兩小時陪伴孩子一起練習,成就他們在台上儘管只有短短三到五分鐘卻洋溢自信的演出。

校長談起課堂上的薏慈,「善於交流、富有責任感、青春活力」眼底盡是對於教學的熱忱,面對現今基本學力 M 型化的現象,教育現場的困難早已不只出現在地理位置偏遠的學校,但薏慈透過情境式的英語教育,陪伴孩子跨越地理的限制,讓孩子勇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英語的可能性,更從中長出屬於自己的學習力。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