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社區等孩子教育環境中的重要角色,如何協力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當環境發生重大變動時,這些角色又如何確保教育持續開放給身處多元情境的學習者?
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
「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在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中,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賴生態系中的不同個體相互連結合作。優質教育實踐同樣深受學校、家長、社區等孩子生活環境中的重要角色彼此的連結合作關係影響。家庭和社區若能和學校合作,可以為孩子建立穩定而一致的學習環境;同樣的,學校若能成為當地社區重要的社交場所,並提供當地穩定的工作機會,也會成為地方發展重要的支持力量,進而強化孩子整體支持網絡。美國全國教育協會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研究1發現,當學校、家長、家庭和社區成功建立教育夥伴關係,將對學生的教育經驗有令人驚豔的正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出席率更加穩定、待在學校的時間增加,甚至升學表現也會有所提升。
反之,當孩子生長環境中的重要角色無法互相合作,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適當支持,教育也會受到影響。若家庭無法提供孩子溫飽、社區無法提供孩子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不僅會負面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會阻礙孩子的認知發展,使孩子即使身在學校,也無法全心投入學習,也無法透過教育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2統計,全世界約有6億1700萬孩童和青少年未達該年齡對應的基本的閱讀和算術能力,這些學童中,2/3都有上學,但卻因為飢餓、生病、過勞、缺乏適當營養和刺激導致的發展遲緩、長期暴露於毒性壓力造成身心俱疲……等原因,使其即便坐在教室裡,也無法和同學一樣好好學習。人們在學童時代受到的教育品質,將深遠影響其日後能在公民社會扮演的政治和社會角色,當孩子教育品質受到妥協,長遠而言社區乃至社會都將承擔後果3。
上述研究顯示孩子的教育品質絕非學校一己之責,而需集學校、家庭、社區等眾人之力,是以,如何有效連結這些重要角色,是教育系統欲實踐優質教育不得不慎思的命題。
當生活環境遭遇緊急且重大的變化時,教育往往是孩子當下最先被妥協的權利。
然而,即便諸多案例和研究都顯示當家庭、社區和學校建立教育夥伴關係,對孩子的個人發展以及社會發展都有長遠且永續的正面效果4,當生活環境遭遇緊急且重大的變化時,教育卻往往是孩子當下最先被妥協,事後重建過程中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權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長期調查發現在戰亂、飢荒、天災等國際人道危機中,教育部門僅分配到3%的人道救援資金5,遠不足以面對眼前的挑戰。此外,教育工作者短缺使得維持學校運作困難重重、缺乏教育相關資訊和數據讓人道救援單位難以評估和回應局勢、而各相關單位缺乏統合,也讓人道救援系統在回應教育挑戰時缺乏效率。種種不足導致緊急狀況中,教育容易被忽視與妥協,而中斷教育的後果,卻會延續至人道危機的數十年後,仍深遠影響著當地社區與社會。
鑒於生活環境中各個角色的互動連結關係對孩子發展和教育的深遠影響,以下各篇文章將整理在台灣,家庭與社區和學校之間的連結互動關係會如何影響孩子實踐優質教育。
參考資料列表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8).“Parent, Family,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 UNICEF. (2020).“Education”. UNICEF
-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2007).“Why We Still Need Public Schools”.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 Jeremy Monk. (2017). “Policy Brief: Community Engagement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Social Connectedness
- UNICEF Education in emerg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