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2019年啟程儀式 嚴長壽總裁致詞——思辨、生活、人性,是未來教育最重要的能力

本文節錄自2019啟程儀式上,嚴長壽總裁的致詞:

完成兩年TFT計畫的第四屆TFT校友宣誓

完成兩年TFT計畫的第四屆TFT校友宣誓

我第一要非常恭喜,也對第四屆的夥伴們表示非常大的祝福。我想,在你人生的階段中,過去的這兩年一定是一個非常豐厚的果實,讓你真實的看到了,原來你的世界並不是平的,原來你平常看到的環境,跟你真正接觸的環境,有那麼多的不同。我相信在你下一個階段,看到你未來的工作時,或是看到外面的世界時,你一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恭喜你們,你們是曾經給予的人,但是你們同時也是豐厚地收穫的人。它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要改變孩子之前,先試著了解他的背景、認識他的家庭、瞭解他的環境;作為一個老師,要自知自己之不足。

那麼對於第六屆的夥伴們,你們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們,感謝你們願意,不管是不是願意把教育當作你們的未來,但你們願意讓自己去嘗試,而且願意去面對不可預料的狀況。我給各位唯一的鼓勵就是—要改變孩子之前,先試著了解他的背景、認識他的家庭、瞭解他的環境,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老師,要自知自己之不足,你要知道世界變化是那樣的快速,所以有的時候故意在孩子面前表示自己的不足,甚至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反而可能是讓孩子更有自信的一種方式。


所以各位在面對新的挑戰時,一方面你要全心地學習,了解孩子的背景、知道他的環境,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再用一種方法教所有的學生,不要用城市學習的經驗走到偏鄉;你必須努力的讓學生探索他可以發揮自信的地方,可以發揮長處的地方,然後勇敢的往那個方向走。

老師應為孩子創造未來的工作

我必須要告訴各位的是,將來機器人要取代人這件事情,已經變成大家面臨最大的危機。許多領域的創投,在一開始,可能有數千家,到最後只有一家成功,也就是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很多人的投資到最後都不見了。許多高科技工作者的發明正取代人類的工作,英文叫做:「They are job killers.」他們正在把人類的工作消滅掉,而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是:「We need to be job creators. 」我們必須為孩子創造未來的工作。

未來的教育,是要有思辨能力的教育

未來的工作永遠在那邊,可是他不是機器人,他不是靠記憶的,不是靠死背的,不是靠是非、選擇題,這些東西拿出手機來你都有一大堆答案,真的答案和假的答案並存,所以未來的教育,第一個、最重要要做到的,是要有思辨能力的教育,是要有品格的,是要自我約束的,是有看不見的界線——你知道在做任何一件事時,有個隱形的不可跨越的鴻溝,而這些都是老師要隨時提醒孩子的,因為隨便在網路上寫的訊息,可能就影響你一輩子,人家可以看到你走過的痕跡——你的態度、你做事的看法。所以,學做人是我認為我們每一個老師必須學習,也必須影響孩子的。思辨能力當然也包括了正義感和悲憫心,這些都該是我們未來教育的重點。

人類跟機器不一樣的,就是生活的能力

第二個,很多人看到的是做事的能力,但很多你現在學的東西,可能電腦、機器都會幫你處理好,很多都會被取代掉。我覺得人類最終跟機器不一樣的,就是生活的能力。所謂生活的能力,我簡單的描述,正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文學、體育、跟大自然接觸的能力,而這些沒有一樣是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的。你不會希望一個機器人陪著你跳舞,你不會希望一個機器人陪著你唱歌,你更希望的是真實的用眼神跟人互動的能力,所以做「人」的能力,到生活的能力,就變成是你跟機器人唯一的差別。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機器人可以被軟體指揮,叫他去殺人,他就去殺人,叫他去破壞它就去破壞,它可以去做各種傷害人的事情,可是人不可以,因為你有思辨的能力。

同樣的情形,你要成為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機器人關掉時是冷的,是沒有感情的,可是你作為一個人,你上班再怎麼辛苦,如果你下班還是像機器人一樣的滑手機,或玩電動玩具,你某種情況下是被它操控的。或你也可以想,這是生活的開始—我可以用音樂陶冶我自己,我可以用戲劇、用舞蹈、用美術、用文學來感動我自己,或用體育和大自然接觸。這不是要培養自己成為一個運動選手或音樂家,而是在每一個孩子的生命中,老師可以幫助他探索他的優點,讓他找到自信,找到他和機器人不同的地方。

人性,是未來人才關鍵的做事能力

第三個才是做事的能力。我跟各位分享一個我在TEDTalk講過的故事。一個軟體設計師,他的公司很大,有200個員工,都是軟體工程師,要針對每個客戶的需求做設計,他發現有一個大客戶怎麼樣都不能滿足他。每一次晚上回到辦公室很累時,大家就找酒吧聊天。這個 bartender(酒保)名字叫 Jeff,聽著他們每一次怎麼被客戶打槍,又覺得沒有機會了。有一次他們又聊到:「這個客人真刁鑽,我們做了這麼多想要配合他的方法,卻沒有辦法滿足他。明天如果還是這樣,這個案子就完蛋了,就拿不到了。」Jeff 聽了他們的對話,說:「這麼困難啊?那你們要不要明天送我去?」他們說:「你去?你這個bartender 怎麼去?你有什麼能力去?」Jeff 其實是學哲學的,但他中輟,連大學都沒有畢業,可是他的職業是 bartender ,跟很多人接觸。

讓科技能更容易被運用的是,必須有人性。

第二天早上他們談了半天覺得沒有希望,有一個人說:「既然昨天 Jeff 說他要去,我們要不要找他試試看?」他打給Jeff:「Jeff 你有沒有西裝?下午趕快和我們去看客戶!」Jeff 是個 bartender ,他懂得人性,,先透過問問題了解客戶,先感受他們的需求。長話短說,這個案子居然成了,原因是客戶覺得這個人知道我們要的東西。從此以後這個公司做了一個最大的改變—它一樣保持著200個軟體工程師,但是公司成長到2000個人,他最後請到的 CEO 是在紐約,學英國文學、學哲學,打工時期是騎腳踏車送快遞的,可是這個人最後成為了CEO。他發現科技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讓科技更容易被運用的是,必須有人性。我想提醒大家,作為老師,未來的教育,如果還是用標準答案來面對孩子的能力,他很快會被取代。如果我們想要用記憶的能力跟手機比賽,即使到了七十歲,一生加起來的記憶容量仍遠遠不及手機的幾分之一 這告訴我們:別跟手機比賽。

講到考試,我很感慨,臺灣覺得公平的考試,就是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均一實驗高中去年有一個我接任以來第一屆畢業的學生,他在台灣的時候,清華大學錄取他,他的分數只有49級分,本來是進不到清華大學的。可是他的面試成績 97分,因為他懂得表達,我們也教他一些生活的能力,結果  這個孩子選擇到西雅圖的 South Seattle Community College。這也是我為他們設計的另外一條路徑。如果是經濟弱勢的孩子,不要在傳統教育、一個不夠扎實的環境下成長,我希望他們能夠實驗,能夠挑戰一個新的路徑。他放棄了清華,直接進到了 community college。我必須告訴各位的是,這個拿49級分的學生,今年,他完成了一年級的學業,給了我一個報告,他拿到4.0也就是straight A的成績。他最夢想的航太學校——安柏瑞德航太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 號稱「航太的哈佛」,居然接受了他,這個孩子明年的春季將進入 Embry-Riddle,直接接二年級去了。告訴你這個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孩子有思辨能力,即使在偏鄉經濟最弱勢的孩子,都能知道怎麼做是他可以得到的權利。

這告訴我們,同樣的學生,他並沒有改變,但當他在美國的老師是用問答題的方式考他時,要他能夠講出他的思想、對這件事的看法、獨到的見解,而不是要死背的標準答案,這孩子就能充分的表現出他的成就。有一句話說:「彎道超車。」比賽賽車都是在彎道時超車,但這種通常都是十超九翻,因為別人不讓你超過。我覺得台灣未來的教育必須要「換道超車」,不要再跟著原本一樣的路徑超車,走另外一條不同的路徑,然後跨越到一個新的方向。當你知道更遠的人類的未來是這樣的時候、當你看得到人類未來需要的次序,已經不是從工作來決定人的品格,你必須先從做人開始。如果孩子有思辨能力,即使在偏鄉經濟最弱勢的孩子,都能知道怎麼做是他可以爭取的權利。

學會生活的能力是死讀書的孩子比較沒有機會被磨鍊到的,所以把握機會啊!讓偏鄉孩子大膽的照他的長處去學習,然後最後,有一天,他們會發覺到自己的自信。

除了第一個教孩子思辨的能力,第二當然就是學會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死讀書的孩子比較沒機會被磨鍊到的,所以把握機會啊!讓偏鄉孩子大膽的照他的長處去學習,最後,有一天,他們會發覺到自己的自信。

有太多的話想跟你們講,不適合在今天繼續聊了,我就簡單分享我自己看得到的願景、看見的社會問題。當看到台灣的現象,或是世界的現象時,也許我們應該把這些優先次序做一些改變,當科技來臨時,有個新的方法。

各位親愛的夥伴,你們都是非常被期待的一群,我希望帶著這樣的力量,勇敢的面對你下一個挑戰。謝謝大家!

第四屆TFT校友、第六屆TFT老師、與其家人合影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