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好老師就是好的領導者:建立信任、串連資源、解決問題,讓曾經「邊陲」的學校成為創新基地

採訪/撰文:林思皓

「讓孩子有走出部落的能力、回到部落的品格。」——台東縣桃源KIST國小鄭漢文校長 

發生於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對大部份台灣學生來說,僅是歷史課倒背如流的五個字;但對 成長在牡丹社、現今石門國小的孩子而言,這是民族教育中花整整一年介紹的主題,更是承載Kapanan部落集體記憶的重要事件。

「如果知道自己是誰,你就能對自己有自信;當別人對你說出不禮貌的話時,就有能力不卑不亢地回應他。」身為石門國小「理念教師」*1的第四屆TFT校友陳瀅婷和阿希鴦,負責學校民族教育的推展與系統化,讓已經做了六年的學校民族教育,進入「去蕪存菁」的階段。

國小的豐富學習歷程 影響進入國中階段孩子的主動性 

石門國小獨創的「SNAIL跨領域民族教育」,從 排灣族「分勞、分憂、分享」精神出發,結合科技(Science)、自然(Nature)、藝術(Art)、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素養(Literacy)等不同領域,發展「生命之源」、「逐河而居」、「山河之戀」、「夢想運河」四大主題課程,一方面讓學生得以認識部落歷史,另一方面利用科技典藏,分享在地獨特文化。 

在豐富的民族教育課程後,必須給予孩子一個舞台,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每年12月我們會辦一場『人文戲劇』,孩子必須將部落遷移史課程的所學變成劇本,以跨領域的教學方式在藝文課做道具、在綜合課排練,最後站上台演出。」這是來自石門國小特有的「LULI教學模式」。「luli」是「蝸牛」的南排灣族語:希望孩子能透過學習(Learn)、理解(Undersatand)、跨域連結(Link)、上台分享(Idol)的過程,永遠保持像蝸牛一樣向前行的學習態度。 

去年底,瀅婷帶著四年級的孩子,將牡丹水庫遷移的故事化為戲劇「尋找失落的寶藏」。演出後,獲得部落一致好評,有了成功經驗,瀅婷進一步詢問學生有沒有意願到台北參加TFT五週年特展的演出,孩子們說:「我們想要去演,因為想讓別人知道我們這裡的故事。」 

為了讓孩子了解,一切的資源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在決定要去台北後,瀅婷便讓孩子們自行規劃這趟旅程。從畫明信片募款到四天三夜的所有行程,都是孩子自己討論、表決並親自查詢資訊、聯絡,共同決定住宿地點,並找到一間大家都很滿意的「太空艙青年旅舍」。這次的戶外學習機會,讓平常學習動機較低的孩子,也願意主動參與其中。 

石門國小總務主任杜詩韻認為,雖然他們的孩子比其他學校更忙更累,但這樣的學習歷程讓他們更不怕挑戰。甚至有一名下山讀國中的畢業生,在回來找詩韻主任時,驕傲地說:「平地的學生都不敢上台,但我不會害羞。」

而鄰近牡丹國中的主任也曾向詩韻主任說:「石門國小畢業的孩子都很主動且善於表達,孩子們的改變真的很大!」

石門國小的孩子將民族課程中所學的部落遷移史,改編成短劇「尋找失落的寶藏」,在TFT五週年特展活動──孩子的舞台上分享給觀眾。

知道自己「有」什麼才明白該和別人「要」什麼

「科技」是石門國小民族教育「夢想運河」的一環,也是學校最為重視的部分。石門國小校長謝郁如表示:在相關師資與設備都缺乏的情況下,從軟硬體使用、到資源導入,都靠TFT計畫成員!

當學校苦惱著要如何將科技結合民族教育時,瀅婷透過TFT與外部企業的資源連結,邀請微軟講師到石門國小分享科技教育。郁如校長回憶,當他載講師下山的時候,隨口問了一句:「如果想讓孩子以科技結合文化,有什麼是現在可以做的?」講師想了一會便說:「用Minecraft,或許可以蓋出一個部落喔!」

就這樣,石門國小成為全台灣第一所擁有 Minecraft 程式設計課程的學校。更在和屏東大學合作教學的一年之後,由阿希鴦擔任「種子教師」,在教導學生的同時,也培育更多教師加入課程的教學。 

社工背景出身的阿希鴦,在面對不熟悉的資訊科技領域,唯一的學習方法就是努力找資源。這樣的自學過程也影響了他的教學方式,他發現由於資訊不斷更新,今天教給孩子的,在明天不一定還適用。於是他不再靠自己一步一步教,而是讓孩子培養出自學的能力。

終於,孩子用Minecraft蓋出部落,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性的程式比賽「邁客盃」,在初次參賽就拿下創意設計大賽的三個獎項。日後,這群孩子還受邀至微軟分享設計部落的故事與目的,感動在場的資深工程師們。

「這裡的職業選擇相對單一,只有老師、軍人、護士三種。」透過科技等領域的課程,阿希鴦希望讓孩子對未來的想像更多元,讓他們的發展擁有更多可能。

發現自己「有」什麼,才知道該跟別人「要」什麼!郁如校長表示:「因為石門國小擁有獨特的民族教育課程系統,才能以此申請到微軟的合作機會;也因為我們樂於挑戰的個性,想和TFT擁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有些事情不是不願意做,而是沒看到。」因此,郁如校長希望TFT計畫成員能將專業發展系統中的所學,與學校裡的其他教師分享:「像是瀅婷,就會以TFT的討論模式帶領大家共同規劃課程。」 

對我們而言最開心的事就是聽見孩子說「我想回部落服務」 

對Kapanan部落來說,TFT計畫成員仍然是個「外人」。瀅婷和阿希鴦也坦言,在推展民族教育的過程中曾受到不只一次的質疑。例如瀅婷曾遇過部落耆老和他說:「你們漢人就是⋯⋯」,甚至連身為排灣族的阿希鴦也會因地域關係,受到劃清分野的對待:「那是你們『北排灣族』的說法,我們不一樣!」、「北排的人就是比較驕傲」。

在這種時刻,兩人的共同體認就是:「身體力行」是唯一的解決方式。瀅婷在上民族課程時,會進一步詢問耆老民族文化背後的緣由和意義;在學生以「pairang2」嘲弄漢人時,他也會以「番仔」為例,帶孩子們思考這些歧視用詞背後的涵義,讓孩子學會互相尊重。這些努力都獲得耆老們的 認同:「這個老師雖然不是原住民,但真的很認真!」,因此瀅婷認為,只要願意用心認識這個文化,努力還是會被看見。 

而阿希鴦也表示:北排與南排的差異反而讓許多記憶慢慢浮現。由於Kapanan漢化較早,許多詞語已不被廣泛使用、祭典也停辦多年,不過藉由彼此的對話,彷彿將記憶的灰塵消除了,也讓大家看到更重要的文化價值。 

同時,在兩人盡力認識Kapanan文化的時候,孩子們也以教師為榜樣,漸漸開始關心自己的部落。身為原住民教師的阿希鴦,因為與孩子相似的成長背景,更能從自己以身作則,讓孩子的偶像不只是林書豪,也可以是朝夕相處的教師。更令詩韻主任與郁如校長感動的是:遇到在過年期間舉辦的 Kapanan 音樂小節3,校內TFT校友仍願意留下來幫忙,而孩子在當天的表現也讓家長驚豔:原來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學到了那麼多。 

過去家長總覺得教那些已經過去的文化,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但經歷大家的不斷努力,現在對於民族教育,部落已經從反對到支持,也希望民族教育能夠繼續下去!看到這樣的轉變,詩韻主任表示:「如果哪天孩子跟我說:『想回部落服務!』我更覺得我們做的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從照顧一個孩子到連結整個部落,石門國小不再只是一間學校,而是走進家庭、社區及社會,創造一個個改變的重要角色。由內而外,TFT計畫成員透過人力、物力資源的整合,讓學校作為一個「串聯」的節點,不只編織出一張讓生命不會墜落的網絡,更為逐漸褪色的部落文化,漆上嶄新耀眼的樣貌。 

1屏東縣國中小基於發展地方教育特色、實踐教育理念及鼓勵教育實驗,得辦理「理念教育」。 

2「pairang」為排灣族、阿美族等稱呼「漢人」的方式,有閩南語「壞人」之意。 

3 2008年起,Kapanan部落青年每年發起「MAKADI部落音樂傳承祭」,2018年更名為「Kapanan部落文化音樂節」。2019年,部落青年與石門國小師生合作,以學生為主體發起「Kapanan部落文化音樂『小』節」,給予孩子展演的舞台。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