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不斷「自我革新」的TFT培育系統:不只解決偏鄉教師荒,要培養出能回應未來的人才

採訪/撰文:陳亞辰

「教師要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理解思考、做出判斷,才能養成習慣,最終產生智慧。教師運用生活中真實情境的事件,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產生理性的理解,更激發學生在感性上的同理,並且在同儕互動中,能夠因著要達成探究的目的。」

「不改變,就淘汰:學校必須裝備學生能力面對未來:傳統教育習慣給予學生的知識,僅是一種基本概念,但我們在未來世界將面對的困難與挑戰,需要全新的解決方法。」——藍偉瑩老師《教學力》(2019)

想要老師怎麼教,先讓老師這樣學:教學作為探究 

TFT的浸潤式培訓強調「做中學」的方式,從理論架構檢視自己的實踐過程,並藉實踐調整理論的運用方式,讓這兩者緊密配合,就是專業發展的關鍵。

通過甄選的TFT計畫成員,在經歷行前集訓後進入學校現場,將腦中的教學概念化為課堂上的教法和學生們互動。在後續的培訓中,TFT計畫成員再帶回教學時所遇到的問題,回頭檢視思辨、找尋解決方法,進入教室檢視調整解決的效果。這樣一來,計畫成員們不僅能跳脫單方面的學科知識吸收,更能從教學現場的學生和TFT專業發展系統的討論反思中,得到雙向的回饋,同時延續正向循環的學習歷程,使教學的邏輯更為縝密,從中發展出身為教學領導者的專業技能。 

運用真實情境,不斷反思讓經驗產生意義

與TFT長期密切合作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林偉文教授認為:教師的自我覺察和成長,也就是「做」與「學」中間的「反思」,在整合理論和實踐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專家、教師和教學領導力督導,能幫助TFT計畫成員在現場遭遇問題時,引導他們覺察自己身為教學領導者時,該如何發現自己的問題,進而找到方法並且實踐。也在慌亂時刻幫助教師安定下來,鼓勵他們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前進,協助教師進行個人化的成長,這樣一來,做中學的效果才能完全發揮。透過這樣的專業發展系統,將教師的「自我」整合於教學中,才不致產生個人和教學分離的狀況。

在現場教學經驗豐富、擔任TFT教學督導已2年的游本孚教師指出:TFT計畫成員的每一天都在學習!在暑期行前集訓時,計畫成員們每天上午教課、下午議課。由一位教學督導帶著四位教師,一起檢討彼此上午的教課內容,再共同討論出調整方案,隔天就以改良方案進行教學。由於TFT計畫成員每天都浸潤在學習、實踐、反思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勇於反思、更習慣時常反思,教師們每天、每週、每月進步的軌跡清晰可見。

第五屆 TFT 計畫成員劉伊純也分享:自我反思及督導的陪伴和討論,讓自己更能分析學生的學習階段,並將焦點放在學生「學到什麼」,而不是自己「教到哪裡」。當過程遭遇挫折,也能站在學生角度看待教學的內容,便不至於有急著趕進度、或糾結於學生怎麼學不會的窘境。而在與學生的相處之間,也能理解情緒和行為背後的動機,發現孩子真正的想法及面臨的困難。

即便自我反思和檢視問題必須從看見自己的弱點出發,但愈是回頭思考、愈能深入理解問題。也因此,自我學習中能得到更多收獲,讓自己在反思中看見成長。 

了解需求X同儕社群X彈性調整實踐「以孩子為核心」的素養教育 

林偉文教授發現:浸潤式培訓「做中學」的學習歷程,讓TFT計畫成員了解實作經驗對學習的重要性,所以不會急於傳授知識給學生,而是在進入教學現場時先了解學生的需要,再根據學生的學習特質發展出多元、創意的教學方法。因此,TFT教師帶領的班上,少見傳統講述式的教學,反而是將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協同教學等豐富多元的教學方法,穿插於各樣主題教學中。 

從「以終為始」的教育原則出發,TFT培訓課程先為教師紮穩基本功,在進入教學現場後,教師們再針對學生的狀況、學校和社區的性質,調整教學方法或進度,放大教學上的彈性與創造性。在兩年的服務時間中,也讓教師們更積極地投身於改善教學環境,一步步為現況帶來改變。

「做中學的歷程,讓老師們更明白教學相長是和學生最深刻的互動。」服務於屏東縣獅子鄉的伊純表示,習慣學生們「直接」的言詞是他在現場的一大挑戰。但在「做中學」的引導下,讓他策略性的去了解學生成長的脈絡、體會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涵,並且進一步協助他們,找尋更適當的方式述說想法。或是在學生說明「哪裡不懂」時,能找出他們真正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學方法上進行調整。

另外,在督導游本孚教師的觀察下,TFT計畫成員也逐漸善用資源、發揮團體作戰的優勢,不讓自己孤軍奮戰。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找督導討論、向學長姐諮詢、與校內教師合作、和學校爭取資源等,因此更能發揮教學潛力,進一步為教室帶來改變。

對伊純而言,除了專業上的支持,與同樣站在教學最前線的TFT計畫成員、同儕們討論,也是很重要的幫助之一。由於曾經處於相同的情境,或正在經歷相同的困難,更能以同理心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互相鼓勵、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經驗,也讓她了解到主動學習、積極回饋才能讓自己學到更多,也在發言和反思的過程,更能深入辯證自我的想法,進而擁抱經由彼此討論而獲得的成長。

從浸潤學習中 培育出改變未來的領導人才

透過做中學,這些優質教師在甄選時表現出的六大特質與能力(以終為始、信任與尊重、擁抱挑戰、自我覺察、溝通協調、系統思考),在經歷培訓後,更得以強化、發揮,並且影響他人,成為教室裡、社會中的領導者。

此外,TFT教師不是浸潤式培訓中唯一的受惠者,被他們所培育出的學生,所獲得的益處更為直接。對於學生學習需求的關注,幫助TFT教師根據孩子狀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學習上有適合的方法,帶動未來的個人成長。

學會如何教學,是一段極其複雜的專業歷程。單純的知識吸收,難以培育出同時具備教學力與領導力的優質教師。而強調「做中學」的浸潤式培訓,回歸以孩子為學習主體的重心,能夠達到培育好學生、好教師、好人才的三贏成果。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