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住民族教育相似,新住民及新住民子女一方面屬於少數族群,一方面又因語言、文化風俗之不同,較容易受主流教育系統忽略,因而妥協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機會與品質。是以本段希望透過檢視台灣新住民子女教育現況,討論台灣教育系統如何了解並回應新住民及新住民子女的多元需求,確保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
新住民子女人口比例不容忽視
台灣近代人口結構變遷,一方面出生率逐年下降,一方面國人與外國籍人士登記結婚數量增加,造成新住民子女在台灣占比逐漸上升。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6,109年生父或生母為新住民之出生嬰兒數占當年新生兒之7.7%,相較民國92年的13.37%有下降趨勢,但仍構成不容忽視的重要比例。尤其向上延伸至學齡孩童,新住民子女更佔了不容忽視的比例,根據教育部統計5,近五年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學生人數自27.3萬人升高至31.2萬人,占全體學生人數之7.4%。109學年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學生人數為30.5萬人,雖較上學年減少0.7萬人,佔學生總數比率為7.3%,相較103學年以來仍是呈現穩定上升。109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的國中小學共計3,433所,佔全體國中小學的94.49%。
在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過程面對獨特的挑戰
歷年來專家學者針對台灣新住民處境的分析2,多指出新住民來到台灣後,在語言隔閡、文化風俗、年齡差距、生活習慣、教養子女態度等重大生活議題上,均面臨調適挑戰,而新住民父母在此些層面的適應情形,也會造成新住民子女的生活及教育適應挑戰,進而影響其學習經驗和表現。
政府針對新住民子女多元需求提出的回應政策多元,但成效有限
有鑑於上述挑戰,教育部於民國104年頒布《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3(民國105-109年),指引政府及學校積極推動新住民及新住民子女之輔導照顧,五年計畫研擬的四項策略包括:建置新住民子女教育行政支持體系、規劃新住民子女教育師資培訓、落實新住民子女多元學習資源,及營造友善家庭支持環境。這四項策略一方面協助新住民子女融入本地文化和提升其學習成效,另一方面更著重深化新住民子女多元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成長優勢。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也進一步根據五年中程計畫,訂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新住民子女教育要點》4,補助舉凡相關設備設施、課程、活動經費、人力……等多元項目,旨在建構完善的教育學習環境,支持新住民子女發展多元潛能。除上述補助外,教育部也和大學端合作,研發「跨國銜轉學生教育」的師資培訓課程和數位學習資源5,協助正規學校教育回應跨文化脈絡下成長之孩子多元的文化、語言,和學習需求。
新移民父母因語言和文化隔閡阻礙親師互動、難以指導子女學習,甚至和子女溝通有困難等,均有可能影響新住民子女的學習經驗。
五年計畫推行至今來到尾聲,雖帶動全台灣各地多項計畫運行,然在執行面,新住民的教育與學習系統仍尚待強化內涵。以新住民就讀本國補校為例,106 學年2新住民就讀國小補校人數計 6,499 人,占國小補校全體學生數之66.4%,近 10 年占比皆在 6 成以上,但學生人數隨著年級上升而減少,從國小補校初級部約有 3 千餘人,逐年降至國中補校 3 年級約 300 人,流失率高達 9 成左右。顯示大量新住民因工作時間、照顧子女等家庭因素,或已歸化取得國籍,或因文字學習適應不足等不同原因,被迫中途離開學習,但目前我國成人教育體系尚無法有效回應。
針對新住民成人教育未完全落實,也進而影響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經驗,新移民父母因語言和文化隔閡阻礙親師互動、難以指導子女學習,甚至和子女溝通有困難等,均有可能影響新住民子女的學習經驗,降低其學習意願甚至自我認同及自我效能感。
—
參考資料列表
-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 社區發展季刊105期
- 教育部.“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 第一期五年計畫(105 年至 109 年)”. 教育部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新住民子女教育要點(2019年3月13日)
- 章凱閎.(2020).”師資培訓、學習平台 助新住民二代接軌”. 聯合報新聞網
- 教育部.(2019).“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提要分析”. 教育部統計處
- 內政部.(2020).“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