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串連教育這張網,是回應挑戰的溫柔解方—TFT 的生態系經營

「所有孩子擁有優質均等教育」的願景,是個龐大且不容易的目標,無法由單一組織或社會部門達成,而需要集結整個系統的集體能量。TFT 期待帶動社會上不同角色的合夥人共同參與在教育生態系(eco-system building)當中,以發揮「集體影響力」(collective impact)。

「生態系經營」與「集體影響力」並非抽象的學術名詞,而是日復一日實踐在 TFT 每項工作中。包含 TFT 計畫本身的甄選和培育機制、串連不同教育組織的合作方案、連結政府部門和企業資源的公私協力計畫,甚至是透過社群和展覽,帶動青年、音樂人等的跨領域倡議等等。以願景為前提,TFT 在生態系中扮演催化、串連的角色,透過經營各式夥伴關係,讓更多人成為這張教育網絡中的一部分,而能在其中施力,以集體力量產生影響力。

導流人才成為生態系中的關鍵資源

TFT 計畫本身就是一種推進生態系經營的方式。TFT 致力於培育能持續驅動改變教育不平等的領導人才,背後的相信是,教育是個龐大的議題,若要產生改變、或是讓願景發生,需要社會上不同位置的共同協力、共同投入,因此兩年期間,TFT 計畫成員進入現場不只成為一名「老師」,也在第一線看見現場的需要及自己在意的議題面向,而能夠在計畫結束之後,走到各自的感興趣的生態系位置上,彼此串連,一同為教育不平等議題、甚至是廣泛的社會議題持續發揮影響力。

像是透過教育創業行動,以新的模式回應需求;參與社會永續的企業,以企業合作的形式支持教育行動;投入各式社會創新組織,推動 SDGs 的議題;加入地方創生組織,在地方上建立關係,串連資源,回應在地的需要;投身公共政策領域,貢獻現場的視角和經驗,讓體制的調整有機會發生。

為了催化這樣的生態系,TFT 與不同領域的夥伴合作,發展人才擴散計畫,希望加速成員投入影響力職涯的歷程。像是與各領域的企業單位、民間組織進行人才合作,發展出能讓計畫成員在投入計畫前就確立兩年後職涯的「2+N」機制、兩年計畫期間的各場域見習或實習機會,以及計畫成員在結束計畫後優先面試的機會,期待能導流TFT 計畫所培育出的領導人才。

除了加入既有公私部門之外,TFT 也鼓勵校友發起社會創新提案,回應各自在現場經驗中所關注的教育議題。在通過提案後,TFT 會視各個校友團隊的需要,串連內外部的組織資源,提供對應的創業支持。目前投資的校友創業項目例如:第四屆校友趙廷軒、第五屆校友洪韻筑創辦的「禮德旭(台灣兒童領導力教育協會)」,期待打造大人與孩子互為夥伴的共好社會;第六屆校友劉苡辰、楊毓琪、鍾怜萱共同創辦的藝術教育工作室「畫的室」,以各種媒材與顏料為媒介,在引導和創作中看見真實的自己。

在這些導流之餘,TFT 作為一個人才網絡,也舉辦各式交流,讓跨屆的校友和組織更成為彼此的夥伴和資源,期待發現共同在意的主題,而能進一步共創更多的可能性。透過這些導流和串連,TFT 協助計畫成員、校友們以多元形式持續回應教育不平等,使人才成為生態系中的關鍵資源,其帶來的影響不只在二年計畫中,而是更長期、更深遠的延續影響力。

與企業、政府共創集體影響力

再將視角拉遠,TFT 也與企業單位、政府部門協力,共同推進這個生態系統。在企業合作上,TFT 與台積電合作,首次開放孩子走進晶圓廠學習,讓高需求地區的孩子也有機會認識台灣的先進產業,而能夠更去認識世界脈動,也更認識自己。另外,TFT 也與 Nike 合作,讓運動員走進偏鄉與孩子互動,一方面與孩子分享運動員的經驗,一方面也帶著孩子練習,推廣運動教育等。麥肯錫也和均一和誠致教育基金會、共同組成的「教育創新合作社」合作,正透過「燈塔專案」共同研發「非認知能力平台」。嘗試解決以往非認知能力難以量化、評量的困境,方便老師藉由平台能以多元角度記錄、檢視、彙整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學習成長歷程。最終,這些合作皆是以孩子的需求出發,考量各自企業的優勢和資源,而促成各種共創的可能性。

在政府合作上,TFT 以公私協力的角度切入,與屏東縣政府、國發會合作,同時串連企業(包含Ben Q、麥肯錫)與在地資源,將閒置的校舍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共同支持台灣最南端的教育生態系,實踐教育版的地方創生。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前屏東縣教育處處長王慧蘭老師表示:「以往 TFT 都是跟單一學校合作居多,很難去共構一個區域的討論,而屏東基地的建立,能帶動集體能量的加入,感覺到是一群人一起去解決結構性問題。」在地老師、家長、地方創生工作團隊、其他NGO工作者,這些同樣也關懷著當地結構性問題的行動者,透過基地串連在一起,成為一個跨專業、跨網絡的強韌連結。基地成為在地教育議題的小客廳,透過各式活動、開放的共享空間,在地教育關係人能夠自由地交流。更串連屏東當地與外縣市教育團隊來到屏南,豐富孩子和教育工作者的多元學習。TFT 的角色為私,但同時也是個具有公共性的組織,透過點、線到面的連結,能夠試圖尋找突破結構性問題的切口,讓集體影響力發生。

在十週年的系列活動「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企業、民間友好組織的共創合作,TFT 更跨界號召了青年世代、音樂人等共同參與,期待透過多元的溝通形式,讓我們有機會與不同族群對話、深化大眾對於教育議題的思考。一如一位參展者分享的:「逛完這次特展,我才有了深刻的體會,原來『教育』真的沒有那麼遠,那麼大,而是近在咫尺。」

一個有效的教育生態系統涉及到學校、家長、社區和企業共同努力,一起支持學生的成功。

— Pauline Baker , 非營利組織領導者和倡導者

TFT 從 2013 年走到現在,邁入第十年。我們在教育這張綿密的織網中,由近而遠、由淺而深不斷地嘗試串連,我們要的不是TFT自己的壯大,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行動的可能性,不同領域的夥伴發揮各自的力量,促成一場溫柔的社會運動。是這些珍貴的夥伴緣分,共同編織讓這張教育的網,催化著我們共築能夠有效回應每一個孩子需求的教育生態系。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